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肖龙 编辑 王亚欣 图片 网络 魅力长存的建水紫陶 作者/易守芬 盛夏七月,我们来到地处滇南的建水县,专程拜访了李俊、郭祥、周科等几位当代制陶达人,听他们介绍了建水紫陶的历史及发展,并参观了制陶的几道主要工艺,还到他们私人开办的建水紫陶博物馆开了眼界,涨了见识。 记得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把一个紫色的汽锅拿出来,蒸上一锅香气四溢的汽锅鸡,让我们小孩子吃得酣畅淋漓,十分地享受,觉得那是一年中最最幸福的时刻。那时,建水汽锅就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它是能给我们带来美味和幸福的神器! 其实,汽锅只是建水紫陶丰富产品中的一种。而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其历史和内涵是极其久远、丰富的。 在建水燕子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发现了距今多年的陶丸、陶网等,这就足以证明早在此时期,建水就有了原始的制陶工艺。历经汉、唐、宋,到元、明、清时期,建水紫陶就发展成熟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鲜明个性特色的一种制陶品牌了,因此,民间很早就有了“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 经过多少代陶艺匠人的不断摸索、研究,建水紫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成品获得:“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美誉。建水紫陶的制作,特别注重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关,容不得丝毫的马虎敷衍,比如,一坨五彩泥土,需要反复摔打无数次,直到五彩泥完全和谐相融、像婴儿的肌肤那细腻样柔嫩才算完成。每一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这样严格、认真的工序,最后经填色、镶嵌、镌刻等工艺,再把艺术智慧一刀刀、一点点倾注到土坯身上后,放到窑中煅烧几十个小时,浸透着汗水和智慧的浴火重生的器物终于出炉了。随便拿起一壶,一瓶,一杯或一盏、或一碟,它们都既有可靠的实用性,又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审美价值。它们每一件都极具个性,那饱满浑厚的身躯,聚集着天地的精华,它们身上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具古朴、儒雅的意蕴;一鸟、一兽无不生动活泼。光滑细腻的身躯,释放着人的灵气,展示着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任何一件器物,拿在手上把玩,反复观赏,都会让人爱不释手,不舍放下。 早在年,建水紫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就获得美术奖。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云南建水的紫陶、重庆荣昌的安陶、广西的坭兴陶)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本县内的临安镇、曲江镇、南庄等个乡镇,属于其保护管理区域。这一措施,对建水紫陶的原料产地,作了严格界定,对确保建水紫陶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建水紫陶获得极大的生机,年,全县仅有七家制陶企业,年,登记注册的有家,到今年(年)上半年,激增到家。 遥想当年,当大洋彼岸的人们看到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时,都惊奇不已,他们还不知道中国是一个什么国度时,就用“china”(小写。英语的意思是陶瓷)来称呼中国了。这种叫法,沿用至今。当然,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大写的“CHINE”来表示“中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陶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该有多么的久远! 今天,新一代的制陶达人,他们在继承先辈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坚持原料的采选配方,又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把关,使得原料的含铅、隔、鉮量,都在国家安全标准之下,确保了食用紫陶器皿的安全性;他们坚持器物内外不挂釉,采用阴刻阳塡,不惜用人工无数次的打磨抛光,直到器物表面光亮如镜才算满意。面对21世纪人们的审美观,他们又大大丰富了镂刻的图文内容和填色的多样性,使得器物的文化意韵更为浓烈。 徜徉在建水县城的紫陶一条街上,那仿古的庞大砖窑,和具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商铺交相辉映,那饱含着千年古韵、在当代匠人手中变幻出繁多品种的紫陶器物,让人目不暇给,赏心悦目。是啊,时代在前进,建水紫陶也在生生不息,弥久不衰。我衷心祝愿建水紫陶,永葆青春,魅力长存! 作者简介易守芬,昆明人。做教师多年,后调到机关,做了公务员至退休。喜爱文学,写过大量通讯、散文、随笔等,在多种报刊刊载,也多次获奖。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shuixzx.com/jsxxw/64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