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8月23日6时20分09秒,太阳到达黄经°时,便为处暑。

 节气释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处而潜处。”处暑节气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处于炎热的夏季,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我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侯:“一侯鹰乃祭鸟;二侯天地始肃;三侯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天气气候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走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然南撤但仍有北抬的可能,对于刚刚享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气象专家认为,“秋老虎”一般最高气温在33℃以上,并且持续酷热好几天。对于刚刚走出三伏的地方,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节气农事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家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农田蓄水保墒

  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时节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处暑节气,华南大部分地区日照仍然比较充足,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情况,秋日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工作。

  民风习俗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秋高气爽,适宜郊野游玩迎秋赏景。处暑过,暑气止。我国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处暑节气前后的习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人们重视的节日有七夕节、中元节,在这些节日中有许许多多的民俗活动。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我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自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此时节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四周,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可以品尝到平时不多见的海鲜。

 中元节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我国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民俗活动有放河灯等,河灯也叫“荷花灯”,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健康养生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保证睡眠

  秋季是身体的生理休整阶段,会出现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身体总是产生莫名的疲惫感,清晨醒来还想再睡,白天也犯困,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夏天夜晚比较短,天气还热,这个季节的睡眠质量通常没有别的季节好,处于长期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秋天天气凉爽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很容易犯困。

  解决的方式也非常好办,每天晚上提早一点儿睡,防止第二天上班时犯困。等到下午累了多伸几个懒腰,适当增加对心、肺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了。

 登高慢跑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防燥

  处暑,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少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必要时戴上口罩。

  如果秋季肃杀犯肺引起咳嗽,可以运用食疗缓解咳嗽。如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宜于干咳无痰。再如鸭梨粥,鸭梨三只水煮半小时,去渣后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有清心、降火的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科普问答

  网友:处暑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多久进入秋天?

  象博士:“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但是在我国,“立秋”并不说明真正进入秋天。“立秋”节气过后,只是在我国偏北的地区,如新疆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等地,开始逐渐地进入秋天。周三(23日)迎来“处暑”节气,在我国,往往是从“处暑”之后,黄淮以北地区才开始进入秋天。

  伴随着一轮又一轮降雨和冷空气带来的降温,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开始逐渐进入秋天,也就是说,我国地理意义层面的北方地区开始进入秋天,但同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还需要一段时日才能进入秋天,而华南地区入秋的时间通常会更晚。

  在气象学上,“入秋”标准指的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尽管此次降水过程会缓解高温,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方,尤其是淮河以南地区还达不到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下的标准。虽然南方大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将下降7-9℃,但日平均气温依然维持在22℃以上。因此,还没有达到“入秋”的标准。

  入秋之后,黄淮及其以北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夜里的气温较凉。如果是晴好天气,白天尤其是中午的温度会相对较高,因而温度日较差会比较大。因此,公众需注意季节变化,适时添加衣物,注意预防感冒。

 网友:为何会感觉秋天天气秋高气爽?

  象博士:秋天作为夏天到冬天的过渡季节,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形势进入季节性调整,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暖湿气流减弱。随着九月初冷空气加强,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低层大气受到大陆冷高压的控制。

  对于高层大气来说,由于高空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相对滞后于地面的系统,所以这个时候北方地区的高空基本上还处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在“上暖下冷”的双重高压控制下,盛行的下沉气流大大抑制了降水的可能性,晴朗的天气则趁机频频“抢镜”,极易出现碧空万里的“刷屏蓝”。

  此外,人类的呼吸是依赖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通过呼吸肌的伸缩产生压力差,如果外界气压变低,那么呼吸会感觉费力,有“闷”的感觉。相反,高气压就会给人带来“气爽”的感觉。(中国气象报社)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庣殑鏍规不鏂规硶
琛ㄧ毊杞Щ鍥犲瓙鑳跺泭鑳戒笉鑳芥不濂界櫧鐧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shuixzx.com/jsxxw/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