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建水古城朝阳楼上,挂着唐代书法家张旭“飞”“霞”“流”“云”四块巨字匾额,这四个字为草书,经过刻画,一撇一捺饱含气势。

刻匾之人是建水本地人刘凤翔。

图自杨城

年,36岁的刘凤翔受建水书法家王垂书之托:为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四个草书字体刻匾。刘凤翔没有懈怠,他像以往做任何牌匾一样,以20多年的积累,潜心描刻、上漆。也许那时的他没想到,这四块匾额能保留百年,并成为后人瞻仰的作品。

说起爷爷刘凤翔的艺术人生,刘文辉兄弟几人如数家珍。“爷爷本来在农村务农耕种,10多岁的时候,被姐姐带到城市学木匠活儿。”刘凤翔谨记姐姐的叮嘱,“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花了3年时间便做得一手好木活儿,顺利出师。

□刘家木雕作品

那个年头,木匠大多以做家具谋生计,起初,刘凤翔也是这样,后来,在名师指点下,刘凤翔开始做牌匾,并经营了一家做牌匾的商号“长源号”。

有木工的基础,雕刻牌匾对刘凤翔而言,并非难事。

他明白,做牌匾更讲究书法神韵,自此,练书法、看书便成为刘凤翔的日常事务。刘家尚文的风气更是从那时积淀下来。

□刘家保留下来的牌匾《藜照书屋》

如今,刘家还保留着刘凤翔留下的三块牌匾。一块是《藜照书屋》,“我爷爷刻了一块藜照书屋的牌匾挂在家中书房以激励家人勤勉读书,他每天都要进去看书”。

□《重赴龙华》

一块是《重赴龙华》。“刚好爷爷过六十岁大寿,家里的女婿们就一起刻了这块匾。”

还有一块是天地牌位,由刘凤翔亲自镌刻。

年生的刘文辉小时候就在爷爷刘凤翔身边长大,从他记事起,爷爷就很少刻匾了。“他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厂子,带出了一批雕刻牌匾的徒弟。”刘文辉说:“爷爷生活很自在,每天雷打不动的事,除了去藜照书屋看书,就是晚上吃四个烧麦当宵夜。”

□印章

在爷爷的影响下,刘文辉也与雕刻结下缘分。10岁,他跟随父亲刘希龄赶赴个旧刻图章。

年,刘文辉回到建水,开始做木活儿。“做箱子、盖房子”,做牌匾的功夫也没落下,为了刻好牌匾,刘文辉坚持练习书法已经数十年。

4月初,在开远见到刘波和父亲刘文辉时,他们正在一间电钻声、敲打声齐鸣的大房子里刻匾。

刘波正雕刻着一块“宁静致远”的牌匾,他已经完成牌匾的出灰上漆,正在刻字。只要做牌匾,无论环境如何喧闹,刘波心里总是静的。

□刘波

其实,十年前,刘波这一代是没有人继续做牌匾的。刘波对牌匾的认知也仅限从父亲那里耳濡目染的一点。

做牌匾讲究清心、专注,还要耐得住寂寞,要做到并不容易。刘波少年时,虽然对牌匾感兴趣,但也是“想起来才做做”。

□工具和匾托

10年前,刘波29岁,他经历了一件事,这件事让他决心认认真真把牌匾工艺捡起来。今天说起这件让他转变的事,刘波依然神情郑重,不愿多谈。

得知刘波的决定,刘家人首先做的并非拍手称好,刘波的二伯父刘文光慎重要求:“要传承可以,但是对你曾祖父的手艺,不能有一点偷工减料。”

刘波明白家人的殷殷期待,需要上7遍的土漆他绝不只上6遍;需要手工处理的板材他从不用机器代替;需要反复凿刻上万次的文字,他从不为省工而损其韵味。

做木活儿的人都知道刻匾不容易,他们把牌匾比作建筑的眼睛。

刻牌匾,有4大工序,每道工序里又包含诸多步骤。

□准备雕刻的牌匾

制作一块牌匾从处理板材开始。在刘波储存板材的小仓库,木头的清香扑鼻而来。今年五一小长假,刘波花了两天半时间独自待在工作室处理木料。

每一块打磨平滑的木板,都被刘波堆放在房间一角。随后,刘波小心翼翼地为木板压上石头,“不然过两天就变形了,前功尽弃。”

刘波家中堆着数十件木活儿工具,处理板材全靠它们和木匠师傅的一双手。“不用任何机械的东西”。他主要选取红椿树材,“红椿树木质稳定性好,由它做成的牌匾可以存放更长时间。”刘波介绍。

我国传统木活儿功夫在牌匾制作里多有体现。拿到一块合适的板材,首先要用木推子反复推、锯,让其平整、厚度适中。板材处理还包括穿销,用我国传统的穿销工艺可以把木料稳固地“捆绑”在一起,防止变形、开裂。对于开裂的木材,刘波用蝴蝶结状的榫将其弥合、固定。

□刘波的牌匾作品

推平后的木料上仍旧会有坑洞或是小结包,这时候需要“以木补木”。

处理板材的最后一步是批灰修补。对于木材上小的洞眼,用石膏灰填平。

板材处理费时费工,尤其单调乏味,但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乎牌匾的好坏。

好的牌匾师傅还是优秀的漆工,他们调制的大漆颜色古朴大方。刷漆前,需先打磨一遍板材,确保板材光滑平整。为板材涂上底漆后,等漆晾干,再上一遍,如此反复7遍。

在建水刘家,上过漆的牌匾相对而言,“不怕水”“不怕火”。刘波完全按照曾祖父刘凤翔当年做牌匾的要求,用土漆做匾,“宣威就有漆树,用土方法把生漆做成土漆。现代的化工原料用不成。”

然后就是镌刻了。

镌刻讲究的是保持字体神韵。将大字拓印在板材上,沿着文字的轮廓,用不同刀具宰入,把轮廓内的木头掘出。

普通的四个草书字体,要经过上万次敲凿。镌刻一个简单的小字,需要花费刘波最少两个小时。

光是镌刻的刀具,刘波家里就有数十种,包括深圆的、浅园的、半圆的、刮底的……

等到把所有轮廓全部刻好,文字虽大体出来了,但还需经过数道精细地修整,镌刻这步才算结束。雕刻功夫是制匾的核心要求。雕刻得不好,字体就不圆润、不自然,雕刻得好的牌匾,几乎看不出雕凿的痕迹。

第四步贴金,也是最难的一步。一块金箔厚度为万分之一毫米,一口呼吸都会干扰它的平整程度。刘波让我们试试金箔的质感,记者用手轻轻靠近金箔,还没拿起,金箔就皱了,刘波说,这样的金箔已经用不成了。

刘波告诉记者,每一次“贴金”前,都要保持心里平和。“连气都不敢喘一口。”给字体贴上金后,整块牌匾才算做好。

学做牌匾10年的刘波,4道工序下来,也颇感心神的被消耗。刘波说,和曾祖父比起来,自己的手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只刘波,刘家几代人都在坚守这份祖业,他们要让传统制匾工艺源远流长地传下去。

本文为大观周刊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获授权

-END-

文/龚静阳图/刘珈彤

编/赵家琦审/杨秀杰

更多精彩:

※“雷打一朵青头菌,电闪一窝大鸡枞”丨易门“七大菇八大菌”

※去建水城东的古宅里住下,然后吃果、养花、喂鱼、看月

※一家永平味家常菜馆,一家只售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酒吧,一个看得见苍山山脉的客房,西北姑娘在大理的混搭生活

※去小人书里寻开心

※如今日本人口中所追崇的“汉方染”正来自于此

我们结伴而行——

让民艺为心灵提供滋养;

找寻民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土壤;

拉近民艺与生活美学的距离;

探索民艺的市场转化范本;

透过民艺和器物的载体,

体验传统乡村生活之美

长按







































白癜风如何治愈
白癜风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shuixzx.com/jsxxw/1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