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历年获奖名单发现, 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 武汉又有2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 分别读三年级和五年级 武汉2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 据15日报道,继昆明六年级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全国奖项引发争议后,武汉又有两名小学生因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 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资料显示,两名参赛学生当时分别就读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 网友质疑孩子怎么敢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更不要说这些实验要求逻辑性强且严谨,数据处理还需要很强的医学基础支撑,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完成的。15日,负责项目审核的武汉科学技术馆表示事件正在核实调查。 据新华网报道,昆明市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小鼠成果没有几年不可能完成。” “比赛已经变味儿了。”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属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员黄某告诉记者,之前有朋友请他帮助孩子参加这项大赛,他帮孩子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连说“太low了”。 “班主任把之前的获奖项目给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惊,很多项目至少都是硕士、博士才能完成的。”黄某说。 云南省建水县一名连续多年带领学生参赛的崔老师告诉记者,每年获奖名单出炉后,他都会感叹一些获奖作品的水平之高。“比如有小学生研究十分复杂的导航系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大力介入,我相信是无法完成的。” 记者查阅大赛评审规则发现,奖项的评审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规则强调必须由参赛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并明确要求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参赛者本人构思、完成。 为了防止造假,大赛不仅要求参赛学生做项目时要拍照留痕、留存资料,还在各级比赛中设置了答辩环节。“答辩是在一个封闭场地内进行的,除了专家和参赛学生,其他人不准进入。”崔某说。 记者调查发现,云南省科协邀请的评审专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云南省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从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出参赛者是否作假、是独立研究还是借他人力量,应该非常简单。 对于评审专家为何没能发现一些参赛作品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赛事组织方没有正面回答,仅称“我们也提倡高校院所对青少年进行支持,大手拉小手,会对青少年有所启发”。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 家长研究方向与参赛项目几乎完全一致 此前,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发社会
|